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

單車圓夢計畫 紐西蘭冒險去

高二的珊珊告訴我
她想要用學測上大學(學術用語是:個人申請)
這樣四月就可以出國遊學打工
然後阿    就可以出國好幾個月    去好幾個國家


我聽半天
才曉得她在想著2012年的夢

我很不解風情的回答她:
1.去一個國家就夠了
2.六月要畢業典禮,你還是要回來
3.高三下的課程還是要念完
4.(一堆廢話)......


我好像打破了珊珊天真的想法......
可是連我自己都很想去實地體驗不一樣的生活

即便是體驗
也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過程耶
你看...我的小謀老師...
他就是喜歡這樣折磨自己的學生↓↓↓

 http://www.mdnkids.com/academic/detail.asp?PublishDate=2010/2/22
文/羅吉希

「我喜歡邀請學生去冒險,如果學生都很會游泳,我們就去阿拉斯加划獨木舟。」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教師謝智謀,每年開的課都讓學生嚇得要命,但是共同完成壯舉後,參與的研究生及志工都認為是難忘的「戶外冒險方案」。


去年在澳門舉行的「華人體驗教育座談會」中,研究生張鎮遠發表了「紐西蘭單車圓夢計畫」,他的心得就是「企圖心有多少,方法就有多少」。

出發前設定目標

  去年寒假舉行的單車圓夢計畫,謝智謀只對學生說了三個目標:「第一,去紐西蘭。第二,騎十五天單車。第三,幫助十個弱勢青少年,帶他們一起去。」

  景氣不好,很難募款,有的學生只好跟朋友一百一百的借錢,湊足旅費;還有人認識在星光大道奪魁的楊宗緯,請他在行前記者會上,簽名在夾克、T恤上義賣。

  除了經費,體力和同伴也是問題。透過社福機構提供的名單,他們事先拜訪要一起出發的青少年,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,要求他們鍛鍊體力。

旅程中體驗教育

  出發當天,全員在機場集合後,就把腳踏車拆解、折疊,放進盒子裡,裝上飛機,在布里斯班轉機到南島。每個小隊分配定額紐幣,大家一起逛當地超商,決定要買哪些點心、食材;「除了價錢,我們還要考慮裝備的量,如果買太多,就得一路載著走,很累。」

  南島風景宜人,但是一般路面的速限就跟高速公路一樣快,所以雖然風景很美,但要非常小心,否則大車呼嘯而過,會讓瘦弱的女生連人帶車被吹跑。有時一路都是上坡路,會讓人騎到怨天尤人,不但不想講話,而且暗暗發誓,一旦有機會,就要趕緊逃回家。

  晚上炊煮用餐完,就一起圍坐討論:「騎單車上坡那種疲倦的感覺,和生活裡什麼感覺最像?」「跟我爸媽講話的感覺最像。」「我每次和爸媽講話,忍不住就想發脾氣,真不想再和他們講話了!」「那麼今天爬坡時,你也有想放棄的感覺嗎?」「嗯,不過騎完的感覺真的很好,我想,下次跟爸媽講話時,可以忍住不發脾氣了。」

風險管理 首重平安

  為了妥善照顧這些學生,謝智謀邀請美國單車鐵人Ben同行;車隊中如果有人體力不繼,領隊會要求他先把裝備放在配備車上,如果再出現無法負擔的狀況,就會要求騎士也要上車。那天晚上,他們坐在一起討論:「人生有哪些經驗像坐上配備車,不甘心卻又得接受失敗呢?」

  在單車之旅緊湊的團體生活中,謝智謀特別安排一段獨騎時間,在美麗的湖邊,每三分鐘放行一輛車,讓大家可以獨自上路,享受大自然的寧靜,「很多學生害怕獨處,其實這一點都不可怕,只要讓自己習慣獨處就好。」

  當大家漸漸習慣了這趟旅程,開始有點鬆懈時,為了提振士氣,避免意外,「魔鬼教練」又公布了新規定:抵達終站前不可以洗澡,而且要在馬路邊紮營。

回家後 心境更寬廣

  最後一天,這些已經好幾天沒洗澡的孩子去逛基督城,他們學街頭藝人彈吉他獻唱,也試著用英語和當地金髮女郎交談,並拍照留念。回臺灣以後,英文突飛猛進,其中一人說:「英文真的太重要了!」另一個學生回家後,把家附近的小孩找來,組成三輪車隊,希望讓鄰居小孩也進行體驗教育。

  「整個旅程中,我最喜歡這張照片。」張鎮遠指著一個少女在皇后鎮駕駛帆船的側影,「她來自單親家庭,生活很辛苦,她原本不敢想像自己可以出國看到這麼漂亮的景致,可是她辦到了!」

  張鎮遠在大學讀輔導諮商時,覺得一般陪談都關在小房間裡,往往諮商結束,學生又故態復萌,令人擔心;但是一起去戶外體驗大自然,可以在旅途上學習解決難題,適應團體生活,「不僅輔導了學生,自己也得到改變,可以說是最真實而平等的輔導模式。」
(99年2月22日刊登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